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22年汽车、银行、房地产、互联网及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榜解读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3-07-29 15:42:22

(冯庆超/图)


(资料图片)

汽车:补齐履责短板方能抓住发展机遇

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冲击,全年产销稳中有增,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经营的好转尚未传递到企业的履责表现上。2022年南方周末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调研聚焦整车企业、品牌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调研企业平均得分为42.2分,与上年基本持平(2021年平均得分为41.9分)。其中,60分以上的企业有7家,70分以上企业2家。

(冯庆超/图)

中国品牌表现出色,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量达到2887.89万辆后,随后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走势,直至2021年出现止跌回升态势,2022年汽车市场整体表现延续了上年的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连续14年位居全球汽车市场产销量第一。

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6%,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市场拉动阶段,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近年来,中国品牌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不断向上发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智能化、电动化、研发/生产、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已获得长足进展。

调研发现,中国品牌对产品研发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逐年提升。调研企业中,24家中国品牌2022年平均研发投入44.94亿元,比2021年增加33.4%;其中,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4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合计达641.06亿元。

在研发人员占比方面,吉利集团、长城汽车、理想、小鹏、宇通客车、零跑汽车、蔚来、奇瑞汽车等8家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

(冯庆超/图)

CSR管治相对落后,女性高管比例较低

虽然汽车企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较早,比较重视塑造公益项目品牌,但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管理方面进展缓慢。与调研的其他生产制造型企业相比,汽车企业在“建立CSR委员会”“制定CSR规划和制度”“持续发布CSR报告”等指标上均相对落后,仅有60.5%的调研企业建立了CSR委员会,39.5%的调研企业制定了CSR战略规划。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造车新势力”代表的蔚来、理想、小鹏、零跑汽车则都建立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委员会。

在“女性高管占比”这一体现性别平等和包容性成长的指标上,汽车企业的表现仍需要提升。在调研的汽车企业中,女性高管占比平均为15.9%;而本年度调研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女性高管占比平均为21.8%,其中近一半的调研企业女性高管占比超过20%。

(冯庆超/图)

发展新能源助力“双碳”,但环境数据披露不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六大总体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碳排放承诺于2028年前后提前达到峰值,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大众、宝马、通用等外资品牌,以及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吉利控股等中国汽车企业积极制定和发布各自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紧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其中,比亚迪正式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然而,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生产制造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调研发现,中国汽车产业均比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但在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方面表现不佳。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相比,汽车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新能源使用比例、能耗水耗、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指标方面的披露率严重不足。

扩展履责边界,打造可持续供应链

对企业而言,很多时候其面临的ESG风险是来自供应链。具体到汽车行业,由于汽车行业供应链长且复杂,如何带动和激励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共同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打造更加安全、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成为车企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突出困难。

在负责任供应链议题上,参与调研的汽车企业表现与其他企业持平。调研车企中,建立负责任采购制度、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的企业占76.3%;其中,71.1%的企业有绿色采购专项制度;26.3%的企业在调研期对供应商开展了CSR专项培训。

此外,理想、小鹏、本田等车企结合ESG理念,开始将ESG绩效表现纳入对供应商的评价与考核。

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积累势能不断向上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迈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台,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再次刷新纪录,突破300万台,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

然而,除几家头部车企外,中国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长期徘徊在及格线以下。根据南方周末调研结果,2020年至2022年汽车行业调研平均得分在40-42分(百分制)。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全球尤其是欧盟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步提高,如何补齐社会责任短板成为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与价值链伙伴共同建立负责任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国汽车企业方能抓住这一轮发展机遇。

银行:稳中求进,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银行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坚持稳字当头,上榜企业在风险防控、气候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行业重点议题上取得显著进步。上榜的50家银行平均得分为54分(百分制),较2021年小幅降低。其中,60分以上的企业有24家,与2021年基本持平,社会责任绩效整体表现平稳。

(冯庆超/图)

经营承压前行风险管理稳健

面对国际政治与资本市场的动荡环境,中国银行业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健经营,上榜企业在经济绩效保持平稳的同时实现了风险指标、人力指标的提升。2022年,上榜企业整体营收水平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30%的上榜银行出现负增长,净利润总体增长7%,资产总额增速达到11%。

虽然经营承压,但上榜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良好,76%的上榜企业披露了风险管控体系,平均不良贷款率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58%的上榜企业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有所降低,平均资本充足率提升2%。

同时,上榜银行维持了人力资源的稳定与发展,平均员工福利与培训投入分别实现了17%和13%的增长,平均流失率则下降了11%,人均培训时数提升22%。

绿色金融管理深化碳披露显著提升

2022年多项碳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纷纷出台,为绿色金融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指导下,70%的上榜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信贷治理架构,由高级管理层牵头管理绿色信贷业务;50%的上榜企业建立了绿色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发展绿色信贷配置业务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激励手段和中长期发展指标。上榜企业绿色信贷余额总规模增速达到43%,绿色信贷支持项目折合减排二氧化碳约6.7亿吨当量。

与此同时,上榜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步显著。除5家外资银行未披露2022年在中国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45家本土上榜企业的披露率从64%提升至80%。但从碳盘查口径来看,半数以上企业碳盘查范围尚覆盖不全。此外,上榜企业在环境及气候变化信息的专项披露方面也有较大提升,52%的上榜企业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指引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气候相关风险及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披露,披露率较2021年提升28个百分点。

助力普惠金融落地聚焦消费者保护

在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指引下,2022年上榜银行持续保障金融供给,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2年,上榜企业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9%,涉农贷款余额增幅达20%。

在开展金融服务的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2022年的重点议题。92%的上榜企业就消费者隐私保护相关管理制度或保障措施进行了披露,金融知识普及和公众教育的频次较2021年提升29%,上榜银行普遍加强对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

治理稳步提升信披走向成熟

企业治理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022年银保监会《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圆满收官,银行业在治理水平上的稳步提升也反映在诸多方面。上榜企业的社会责任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董事会对社会责任的职责日益明确。

在董事会多元化上,2022年度上榜企业的董监高中女性的占比为19%,与2021年基本持平。在董事薪酬与ESG绩效挂钩方面,仅有14%的上榜企业提及了高管薪酬与ESG的相关性,上榜企业在董事会ESG问责机制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层面,本土的上榜银行除1家未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余均建立了专项社会责任信息的定期披露机制,66%的企业连续5年以上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是本年度外资上榜银行的信息披露整体不足,仅2家发布了中国本土报告。

金融监管高压下合规绩效有待提高

2022年,金融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原银保监会制定或修订35项监管制度办法,不断强化制度约束与监管举措,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在此背景下,上榜企业的负面行为事件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根据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云平台“善择”数据库检索,2022年上榜企业的负面行为事件数量为2968件,较2021年增长了50%。其中,合规问题增长52%、贪腐行为增长23%,2022年多名国有大型银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高管落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未来发展建议

银行业负责任经营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与驱动绿色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银行企业:一、持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将合规管理落到实处,切实减少违规行为;二、加速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完善自身气候变化管理,尽早明确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径;三、挖掘社会责任绩效的量化价值,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领域加强定量管理,更好凸显企业社会贡献的价值创造。

房地产:行业深度转型,社会责任不能罔顾

2020年起,流动性危机席卷房地产行业,广度、强度出乎很多人意料。三年间,多家头部房企面临流动性困难,发生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走向资产变卖、摘牌退市,甚至濒临破产清算。

高负债、高周转的发展模式宣告终结。不少依赖加杠杆促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在新的市场和政策趋势下,需经历痛苦的整顿,摸索新的价值创造路径,建立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过去在高增长下忽视的管理、看轻的业务、被边缘化的利益相关方,将成为企业转型期重建机制、优化业务、透明运营过程中,需慎重以待的课题。

2022年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得分为45分(百分制),较上年50.5分有所下滑,企业经济、员工与安全、社区投入领域得分较上年减少,产品与服务、环境领域得分略有提升。

(冯庆超/图)

搭建ESG体系,董事会女性比待提升

ESG议题覆盖广,涉及部门众多,只有建立从上到下的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归属才能实现有效管控。上榜50家房地产企业中,74%设立了ESG管理机制,包括委员会、工作组等,有20%的房企在董事会下设ESG/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比上年增加2家;10%的房企已将董事会薪酬与安全、环境等绩效挂钩。

房企ESG管理的规范性有所提升。8家企业制定了ESG/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另有7家企业制定与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慈善相关的专项政策;12家企业确立了ESG推进规划,其中6家制定了清晰、可量化的发展目标,比上年多3家。

多元化的董事会能够避免偏听和盲视,帮助企业拓宽视野、提升洞察力,作出合理决策,对业务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上,50家上榜房企女性高管占比的平均值为16%,10%的房企没有女性高管;仅4家企业董事会女性比例超过30%。

重视绿建开发,全周期减碳步伐需加快

房地产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回应全球关切、遵循国家“双碳”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竞争优势、拓展业务空间、获取融资青睐的内在需要。

上榜50家房企,80%的企业推进绿色建筑认证,其中15家企业绿色建筑认证面积超过当年销售面积的30%。超过70%的企业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有60%企业通过打造智慧工地促进建造环节减污增效。

90%的企业开展碳盘查,披露范围一、范围二排放数据,较上年增加10%;48%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为系统应对气候变化,9家房企制定了量化减排目标,其中3家减碳目标覆盖全价值链。

商业板块,28%的房企制定了绿色租赁协议或公约,引导激励企业客户减排;住宅板块,34%的房企在社区举办“垃圾分类”“废弃物再利用”“地球1小时”等低碳主题活动,促进居民提升资源能源节约意识。

建筑建造会消耗大量水泥、钢筋、铝材、玻璃、瓷砖等,环境足迹大、再利用率低,房企作为项目开发业主单位,有责任选用低碳建材,协同合作伙伴,促进建筑建材减量化、资源化、可循环。80%的房企承诺优先选用环保供应商,仅28%将环境绩效纳入供应商考核,或要求供应商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拓展多重业务,产品应回归品质初心

行业危机提醒房地产企业,必须摆脱高度依赖土地红利的开发模式,在低碳发展、老龄化社会、多元办公等新趋势下,明确自身定位,拥抱数字化、绿色化等新技术,立足零碳园区、智慧办公、智慧物业、养老社区等特色产品,为居民、客户、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本次调研中,20%的房企针对居民养老需求,推出了养老产品和服务,包括养老社区、养老家政、健康服务等。针对低碳发展趋势,30%的企业开发了超低能耗或零碳项目,18%在商业项目使用清洁能源,吸引低碳办公企业入驻。

在各地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系列举措下,比起2021年流动性危机集中爆发时,房企项目交付延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有所减少,但质量和交付仍是接下来房企需加强管控的重点。

2022年,50家上榜企业共发生221起负面事件,较上年减少19%,其中房屋质量和交付问题占比40%,涉及八成企业。66%的企业因未批先建、虚假广告、合同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40%企业或子公司出现环境违规行为;34%的企业项目上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

未来发展建议

行业深度转型期,企业社会责任/ESG绝不仅仅是应对监管要求的披露内容,其作为管理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议房地产企业:一是强化领导岗位对ESG议题的认识和问责性,管理者需清楚所负责板块的ESG风险及管控要求,并将要求层层传递,有效防范风险;二是结合自身特色,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延伸智慧建造、智慧物业、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产品和服务,拓展更多价值创造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互联网:以负责任运营提升发展质效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2022年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市场增速趋缓。与往年相比,整个行业呈现出“低调”的特征:头部企业从之前的规模扩张转向对内部治理的重整和提升;过往深耕消费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涉足工业互联网,更加强调公司业务与实体经济的联动融合;助力双碳目标和开展ESG治理成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新动力。

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平均得分为47.6(百分制),其中有13家企业的得分达到60分以上。与2021年相比,2022年互联网科技行业社会责任平均得分略有提升,达到“及格”以上水平的企业数量与2021年持平。

(冯庆超/图)

行业增速趋缓,企业探寻第二增长曲线

2022年互联网行业增速趋缓。一方面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互联网领域的用户红利消减,行业增长空间有限。上榜的50家企业中,有2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有15家企业的净利润实现增长,有3家企业的亏损收窄,有14家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有所增加。与2021年度相比,行业营收、利润、就业岗位创造等方面的表现均有所下降。

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纷纷探寻新的增长方向。一是涉足工业互联网,更加重视自身业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腾讯提出“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战略后,与多个行业开展深度联动。蚂蚁集团大力推动数实融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京东将自己定位成一家兼具实体企业基因和高效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新型实体企业。二是更加重视提升内控管理水平。2022年,腾讯、美团、快手等企业加大了对内部受贿舞弊行为的纠察,以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环境,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三是回归到存量市场的竞争,重视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更重视用户体验。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50家企业在“产品与服务”维度的平均得分为13.21分(总分22分),比2021年提高了2.08分。

以ESG构建责任治理体系,但落实机制仍需加强

近两年,ESG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新表达。以此为契机,互联网企业在构建社会责任组织体系方面也有了新进展。2022年6月,蚂蚁集团董事会正式设立ESG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22年4月,恺英网络在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中加入ESG职能,并于10月将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更名为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公司可持续发展及ESG相关事项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工作。2022年,用友在集团总裁会下设由集团董事长兼CEO担任主任、各关键岗位副总裁担任委员的可持续发展(ESG)委员会,统筹负责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工作。除此之外,京东、百度、网易、微博、哔哩哔哩也都设立了ESG委员会,作为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为了更好反映企业决策层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力度,2022年的调研加入了“董事会薪酬与ESG挂钩与否”指标。结果显示,只有4家企业披露会将ESG目标与高管的业绩考核挂钩。设立董事会层面的社会责任组织架构,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至关重要。但从决策到落实,仍需要更多实质性保障。调研显示,50家上榜企业中有明确的社会责任专项规划和专项制度的企业不足一半。这意味着,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或项目的推进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双碳”行动表现活跃,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高

互联网企业在“双碳”领域表现活跃。2021年以来,蚂蚁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哈啰出行等企业先后公开碳中和目标和行动路线。在此次调研中,三七互娱、恺英网络、世纪互联也相继公开了碳中和目标,贝壳、同程旅行、东方甄选、映客等企业制定了资源环境节约目标。

以数字化助力绿色化是互联网科技行业贡献“双碳”目标的主要做法。除了推动自身迈向碳中和外,一些先行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注重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为其他行业企业提供绿色低碳服务方案。比如2022年腾讯推出碳live低碳技术创新社区,用友网络为客户提供“精智工业互联网+双碳”解决方案,网易推出“双碳智控系统”等。

互联网科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仍待提高。在调研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披露了用水用电数据,但其中存在只披露总部办公水电数据,遗漏运营和销售场所水电数据的问题;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存在年度统计范围不统一的问题;缺少对可再生能源交易、使用情况的披露。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环境数据可比性降低。

未来发展建议

2022年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社会责任平均得分略有提高,但整体仍处于“不及格”水平,行业社会责任实践成效仍需提升。第一,继续推进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将社会和环境因素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考量,充分考虑商业之外的因素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第二,重视数字技术在“双碳”进程、乡村振兴等社会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

医药:行业持续增长,责任治理能力仍需加强

2022年,医药行业整体业绩持续向好,盈利端优于营收端。2022年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调研平均得分61.1(百分制),较2021年提升4分;其中60分以上企业28家,较2021年增加3家,70分以上14家,较2021年增加3家。

行业整体发展稳健,研发创新应有更多投入

受益于疫苗供应、创新药物和数字化转型等因素的推动,医药行业整体发展良好。2022年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上榜企业占七成以上,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上榜企业占五成以上。

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医药企业加大了对新药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榜企业中,八成企业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授权新增专利数量平均达80件,研发投入合计696亿元,较上年提高了50%;上榜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占比12.8%。但与国际医药公司相比,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占比仍然偏低,规模相对偏小。

(冯庆超/图)

重视质量体系建设,过期药品管理亟待提升

保障药械的质量安全是药企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从调研结果发现,上榜企业均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其中85%的上榜企业通过GMP、GSP或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

医药产品是关乎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具有专属性和时效性。调研显示,约八成的上榜企业开展了合理用药宣传,主要以文章、视频、直播、宣讲和调查走访等形式,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向公众科普用药安全知识和药械使用指导,向医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规范的教育活动。但在过期药品回收方面,上榜企业仍未提高关注度,仅有不到两成的企业建立了过期药品回收与处置渠道。

环境治理相对积极,“双碳”行动规划需先行

医药产品生产工艺复杂,“三废”排放量大,环境责任不容忽视。超九成上榜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的相关制度和举措,控制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医药企业的共识。在处理医疗危险废弃物方面,八成企业都制定了其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的方式方法,其中约六成企业还披露了年度危险废弃物排放量的定量数据。

全球气候变暖也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落实“双碳”目标,是药企不容忽视的“碳”责任。调研显示,药企双碳行动较2021年更为积极,76%的上榜企业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和举措,七成上榜企业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但仅有14家上榜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路径不清”仍然是医药企业减碳行动的重大挑战。

信息披露逐渐完善,责任治理仍需加强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呈现持续性和普遍性趋势。2022年所有上榜企业均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报和官网等渠道披露了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内容,且连续5年以上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超过六成。

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方面,仍有三成企业未成立社会责任组织体系,五成企业未制定社会责任专项制度和规划,八成企业未开展社会责任专题培训。

医药行业在员工发展及多元化方面表现较好,60%以上的药企员工人数为正增长,女性高管平均占比25%以上。上榜企业均建立了员工培训制度和发展规划,人均培训时长超过40小时。

公益活动多元发展,药品可及性还需提升

调研显示,上榜企业在公益活动方面表现积极,捐赠投入持续增长,公益形式呈多元化,95%以上企业开展了非捐赠形式的公益项目,近八成企业开展三个以上的公益项目。

药品可及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部分,而医药制造企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参与者,为市场提供医疗卫生用品,应当积极承担促进健康公平的社会责任。近六成上榜企业建立了提升医疗可及性的制度和举措,包含基层及偏远地区的药品和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举措,以及当地市场和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

未来发展建议

近年来,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标准化管理不断迭代升级。2023年,国家药监局正式公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药品标准化管理,以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建议医药企业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治理能力,制定负责任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二是拓展责任边界,完善药物警戒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药品安全监测,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科学的减碳目标和行动计划,并披露减碳行动落实情况。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