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束光为家人驱走阴霾
两个女孩的共同愿望:以后帮助更多的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家认真做作业的杨燕。
姜同学在教室。组图/受访者提供
潇湘晨报记者 曾羽璇 实习生 曹晶 长沙报道
由湖南省慈善总会、中联重科、潇湘晨报、湖南经视联合发起的2023“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项目,近20天来征集到400余名励志学子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求学故事,爱心的足迹遍布湖南各地。今天讲述两个女孩的故事,即使刚刚成年,她们也早早地担当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爱心改变命运”活动从2003年开始,一年一度举行。20年来,全省慈善会系统共筹集5.58亿元的爱心助学款,帮助13.5万多名励志学子迈入大学校门。该活动已成为国内极富影响力的一个慈善助学品牌,先后获得了湖南慈善奖、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和中华慈善奖。
岳阳女孩
和九旬奶奶相依为命希望将来在医院帮助更多人
18岁的杨燕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妈妈,但她有过“两个爸爸”。
她的父母离婚后,母亲离开了这个家,父亲去了远方打工。杨燕在岳阳市汨罗县老家和叔叔、奶奶一起生活。小时候的生活,杨燕回忆起来是无比幸福的。家人对她很是宠爱,生活俭朴但温暖。
2020年的夏天,叔叔因为肺病住院了。6月1日儿童节那天,本该在治疗的叔叔却突然出现在了学校,把杨燕从教室叫了出来。“他就在学校门口买了些零食,说要给我。”杨燕有点惊讶,但很高兴地接了过去。“后来奶奶告诉我,叔叔那时候说,不能别家小孩有东西吃,我家小孩没有。”
那是杨燕记忆中最快乐的一个儿童节。随后,就在那个6月,叔叔因病去世。多年在外打工的父亲知道后辞去了工作,回到了老家照顾奶奶和杨燕。当年12月,父亲也同样患上了肺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脆弱的小家。“在同一年,我一下子失去了两个爸爸。”15岁的杨燕和87岁的奶奶紧紧依偎在一起。那时候,她感觉天都塌下来了,“以后的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高中三年,杨燕和奶奶靠低保金等政府补助资金生活。今年6月,她以超过本科线3分的高考成绩被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录取。杨燕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同时更为上万元的学费发愁。奶奶需要每日服用药物维系身体状况,也在为孙女的学费担忧。
高考毕业后的暑假,杨燕尝试过寻找兼职,攒出点生活费。7月份,她曾独自跑到汨罗市里和长乐镇上的奶茶店、火锅店去询问,可惜店家只要长期工。再大些的城市机会也更多,但杨燕不敢跑远了,毕竟家里还有奶奶需要她照顾。
“奶奶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了,腿脚也不利索,需要有人做饭给她吃。”杨燕说,“我小时候就学会做饭了,一般就两个菜。邻居们经常会给一些豆角、茄子、南瓜这些,我就做两盘菜和奶奶一起吃。”
大学的专业,杨燕选择的是护理学。她觉得自己平日照顾奶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而且自己不怕脏、不怕累,应该可以做好这个工作。“还有一个原因是,有过一些好心人帮助过我们家。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在医院里帮助更多人,用我的双手去行动、去报答好心的人。”杨燕告诉记者。
株洲女孩
打篮球玩游戏学剪辑将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
高考毕业后的这个暑假,姜同学挺忙的。
7月,她曾独自从株洲茶陵县老家跑到上海打暑假工,联系到一家餐厅做服务员,赚了两千多元。8月,她又回到了茶陵县,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辅导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数学功课,上午下午都排满了。
“我想多赚点钱。”姜同学很直白地告诉记者。再细究原因,她觉得家里的存款没有多少,又总是“遇到事”,钱在一点点变少。“我爸是种藕卖藕的,前几年骑三轮车刮到了人家的车,赔了三四千块;后来我爸没了三轮车,少了运输工具;现在我弟、我妈都需要药物治疗,也是一大笔费用。”
姜同学家有四口人,除她之外的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庭的主劳动力——爸爸从小因病失聪,以务农为生。2018年,爸爸的眼睛又被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正不可逆转地下降,很有可能失明。妈妈有精神疾病,有时会自言自语,平时也不怎么能干活。本应升初一的弟弟在去年被证实为智力障碍,至今还不能掌握个位数加减运算,还不知道怎么拥有一技之长。
“现在我似乎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了。”姜同学说。今年6月,她以567分的高考成绩被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只有她知道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并不惧怕未来,只是感觉未来好像一直在被现实打乱”。
“以前我想去北方读大学,但现在家里这个情况,我还是留在湖南比较好;我也想考研,但也可能会尽早参加工作。”在快节奏高中生活的放松之余,姜同学也会畅想自己未来的模样,“但也只是想想吧,什么都说不准呢”。
其实,姜同学的性格开朗,爱好也很广泛,比如打篮球、玩游戏、自学剪辑和插画等等,她总是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有时候会感觉有压力,但是一专注做起事情来,就不会那么烦恼了。”她告诉记者,自己挺喜欢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经常在网上找一些免费课程学习来充实自己,也为课余兼职做准备。
未来姜同学希望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可是不知道能拿多少钱工资,能不能负担得起我家”。至少现在,姜同学感觉自己还充满着能量。“我十分感谢曾经帮助过我家的爱心人士,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做一束光,哪怕它很微弱,但可以驱赶走一点点阴霾,为身边的人增添光和热。”
记者手记
这些奋力奔跑的孩子未来会继续传递爱心
今年8月,由湖南省慈善总会、中联重科、潇湘晨报、湖南经视联合发起的“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活动,在潇湘晨报·晨视频上开通了网络申报通道。随着网络征集活动即将告一段落,我们统计了一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共收到了400余份学子的申请资料。
为了保证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准确填写并成功上传了,这400多份资料,我们一一打开翻阅过,也和大部分孩子通了电话。虽然只是短暂的沟通,但好像自己也参与到这个小孩的生活中,一同成长,甚至做了朋友。
在这个大多数高中生感到最放松的暑假,申请助学的孩子们都比较忙。有的忙着出门找暑假工赚钱,有的忙着为自己准备助学贷款的资料,还有的已经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下地里干活、给家人做饭、带弟弟妹妹……什么都干。有孩子接电话时,途中将手机一甩,着急地说下雨了自己要去收谷子;有孩子聊着聊着天,突然变了哭腔,想到自己马上就长大了,却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的陪伴。
其实到了现在,学生们申请助学贷款、申请助学金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了,因为掏不出钱而失学的情况越来越少。但和孩子们接触下来,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已经做出了思考。
上大学前,他们有一关关的考试要过,被学习和生活推着走。上大学之后,未来好像更近了。孩子们会想,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可以走哪一条路径实现呢?很少有人能为自己做出解答。
我想,我们在这些孩子们站在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路口时,去给予他们一些资金上的、心灵上的抚慰和助力,也许能够稍微为他们拨开一点迷雾,传达一种“希望就在前方”的信念感。这种温暖的氛围,也会感染着这些奋力奔跑的孩子在未来继续将爱心传递到远方。
潇湘晨报记者 曾羽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